答杨时论西铭书 程颐
前所寄史论十篇,其意甚正,才一观,便为人借去,俟更子细看。西铭之论,则未然。横渠立言,诚有过者,乃在《正蒙》。《西铭》之为书,推理以存义,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二者亦前圣所未发。岂墨氏之比哉?《西铭》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则二本而无分。老幼及人,理一也。爱无差等,本二也。分殊之蔽,私胜而失仁;无分之罪,兼爱而无义。分立而推理一,以止私胜之流,仁之方也。无别而迷兼爱,至于无父之极,义之贼也。子比而同之,过矣。且谓言体而不及用。彼欲使人推而行之,本为用也,反谓不及,不亦异乎?
〔注释〕 横渠:即张载。《正蒙》:张载所著。理一而分殊:程朱理学的重要概念,即理一分殊。理一分殊是指天下之理为一,即天理;具体事物各具一理,但都体现出完整之天理。蔽:弊病。私胜:为私心所胜。比:比拟。
(张剑光)
?
〔鉴赏〕 《西铭》,为北宋张载所著的一篇铭文,后合于《正蒙》书中,作为《乾称篇》的首段。张载在横渠学堂讲学时,曾把这一段和《乾称篇》的末段录出,贴于学堂的双牖,作为座右铭。前者题为《订顽》,后者题为《砭愚》。后程颐将《订顽》改称《西铭》,《砭愚》改称《东铭》。在张载所有的著作中,最受二程和后来理学家赞扬的就是《西铭》。张载去世以后,二程以《西铭》教学,此文就是北宋学者程颐与其学生杨时讨论《西铭》的书信。
要了解程颐与其学生的讨论,就必须首先了解《西铭》篇的主要内容。在北宋五子中,张载别具一格地提出了气本体论。他认为太虚即气,“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体,它体用不二,“有无”、“虚实”的统一是其“体”,“聚散”、“出入”运动变化是其“用”。万物(包括人)就是由气之聚、散即气化而产生的。从人和物都具有气之性出发,张载在《西铭》篇中提出了“民胞物与”的主张,认为天地是人和万物的父母,人是渺小的,与万物浑然共处于天地之间。充满于天地间的气构成了我的身体,统帅天地的气之性是我的本性。人民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是我的同伴侪辈。所以,我应该爱一切人、一切物。张载的这一主张在形式上具有泛爱主义的特点,它曲折反映了当时社会下层人民要求平等互爱的愿望。
正因如此,程颐的学生杨时在学习《西铭》时,“疑《西铭》言体而不及用,恐其流于兼爱”(《河南程氏粹言》卷一)。以为《西铭》之论与墨子“兼爱”之说无异,于是与程颐往返致书。程颐否定了这一看法,写下此文。此书信全文仅199字,但寓意深刻。程颐首先充分肯定了《西铭》篇的基本思想,指出“横渠立言,诚有过者,乃在《正蒙》。《西铭》之为书,推理以存义,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直言自己在本体论上尽管和张载有着重大原则分歧,但是对张载还是礼敬甚备,因为张载在道德伦理观和人性论上与孟子是一致的。理由有二:其一,张载推演说,由于人与天地同出一源,均为气之聚合,所以从本质上说,人的本性也就是天地之性。张载设想天地之性没有缺点,故而人的本性也是善的。所谓“性于人无不善”。这就与孟子的“性善论”一致,并为“性善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它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其二,张载又提出了“气质之性”,认为每个具体的人,有了生命之后,就有了不同于他人的本性。这一本性和他的生理条件、身体特点结合在一起,是气质之性。张载提出的目的在于解决人何以有恶的问题,也是为了更好地向人们灌输封建道德观点,这就把人性论和封建的修养论紧紧结合起来,这与孟子的“养气论”有异曲同工之妙。难怪二程在其他场合称此说是“道尽高,言尽醇。自孟子后,儒者都无他见识”(《二程遗书》卷二上)。朱熹后来也称此说“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
继而,程颐指出《西铭》的思想与墨子的“兼爱”说有本质的区别。《西铭》主张“理一而分殊”,“兼爱”说是“二本而无分”。张载在《西铭》中说,“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认为君主是父母(天地)的长子,大臣是帮助长子的管事人。尊敬老人,就是尊敬兄长,慈爱孤儿小孩,就是慈爱幼弟。天下所有衰疲、残病、鳏寡的人,都是我们可怜无告的兄弟。张载的这一说法,其实是突出了宗法制。所以,程颐指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理一”;人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便是“分殊”。天道人道原是“一本”,本来就是“一理”。而“爱无差等”是“二本”,是天道人道“二本”,不分亲疏是“无分”,可见二种学说完全不同。同时,程颐强调“分殊”的流弊在于为私心所胜而丧失“仁”,但在分殊的基础上推致“理一”,就能防止私心太胜而成就“仁”。这与“兼爱”无分的过错在于“兼爱而无义”根本不同。“无分”便走向“无文之极”是否定亲疏有别的宗法观念,是“义之贼”,是禽兽。
最后,程颐告诉杨时,《西铭》既讲明了“理一分殊”的道理,又欲使人实际推行,这就是“用”。所以,绝不能理解为“上言体而不及用”。
《孝》文化国学经典解读
1、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 矣。”
注释 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 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 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 叫“郭”。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5)委:弃。(6)域民:限制人民。域,界限.(8)畔:同“叛”。(9)有:或,要么。
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 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 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 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 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 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 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 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 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2、 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①,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 其横逆由③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④哉?于 禽兽又河难⑤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 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6)于天下,可传于后世. 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 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注释 ①横逆:蛮横无礼。②此物:指上文所说“横逆”的态度。奚宜:怎 么应当。③由:通“犹”。下文“我由未免为乡人也”中的“由”也通 “犹”。④择:区别。⑤难:责难。(6)法:楷模。
译文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 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没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比如说这样的 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声传于后世,可我却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忧虑又怎么办呢?像舜那样做罢了。至于君子别的什么忧患就没有了。不是仁爱的事不于,不合于礼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来到,君子也不会感到尤患了。”
3、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1)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注释 (1)反其仁:朱熹《集注》云:“我爱人而人不亲我,则反求诸己,恐我之仁未至也。”以下“反其智”、“反其敬”与此类似。
译文 孟子说:“爱抚他人却得不到亲近,反问自己是否仁;治理民众却得不到治绩,反问自己是否智;礼待他人却得不到回应,反问自己是否敬。凡是所做的得不到应有的效果都返回来从自身寻求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就会归服。《诗》说:‘行事一直与天命相符,靠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
段意此章是说,遇到问题应首先检讨自身的行为是否遵循了正道。自身端正了,做事才会取得成效。
4、 原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⑾。天下可运于掌⑿。《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译文 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诗经》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去。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麽,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原文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逵谕酢F淙羰牵孰能御之?”
译文 现在大王若能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入仕的人都愿在大王的朝廷中任职,耕田的人都愿在大王的土地上耕种,商贩都愿到大王的集市上交易,旅客都愿到大王的道路上行走,天下对自己的君主感到不满意的人都愿来投奔大王。要是如此的话,什么力量能遏止呢?”
原文 王曰:“吾涪伲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②而有恒心者,惟土为能。若③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④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⑤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⑥民之产,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⑦。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⑧,奚暇⑨礼仪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畜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福和“昏”,昏乱,糊涂。 ②恒产:可以赖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如土地、田园、林木、牧畜等。 ③若:转折连词,至于。 ④放:放荡。辟:同“僻”与“邪”的意思相近,均指歪门邪道;侈:放纵挥霍。放辟邪侈指放纵邪欲违法乱纪。 ⑤罔:同“网”,有“陷害”的意思。 ⑥制:订立制度、政策。 ⑦轻:轻松,容易。 ⑧赡:足够,充足。 ⑨奚暇:怎麽顾得上。奚,疑问词,怎麽,哪有。暇,余暇,空闲。
译文 齐宣王说:“我头脑昏乱,对您的说法不能作进一步的领会。希望先生开导我的心志,更明确的教我。我虽然不聪明,也不妨试它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只有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一旦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那就会胡作非为,什麽事都做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才去加以处罚,这等于是陷害他们。哪里有仁慈的人在位执政却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贤明的国君制定产业政策,一定要让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致饿死。然后督促他们走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听从了。
“现在各国的国君制定老百姓的产业政策,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尚且艰难困苦,坏年成更是性命难保。到了这个地步,老百姓连保命都恐怕来不及哩,哪里还有什麽工夫来修养礼仪呢?
“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为什麽不从根本上着手呢?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衣服了。鸡狗猪等家禽家畜好好养起来,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百亩的耕地,不要去防碍他们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认真地兴办学校,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斑白的人也就不会在路上负重行走了。老年人有丝绵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
孝
百善孝为先,孝为仁之根本。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六种古文明形态中唯一传承至今而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五千年,就是因为这种亲亲尊尊的孝文化——世世代代父慈子孝、尊老爱幼、长幼有序,以及由这种孝文化而形成的血缘宗法制度,就是因为有我们整个民族的共有的精神信仰。『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我们的信仰。行孝、尽孝是做人的最基本的责任和道义,是天之经地之义也。儿孙绕膝、子孙满堂、家庭和睦是人生的福气,由家庭而国家、由国家而天下,如果家庭父慈子孝、礼敬有序,那么推而广之,就能社会和谐,国泰民安。孝之义大矣哉!
25
解读
孔子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孝的重大意义。人秉承天地之气而生长,人也效法天地而存在,孝就像天经地义一样,永远地施行流传。孝就是天经地义之事,孝就是民众的行为常德,孝贯通了天地人三才。
人们应该去效法天与地的经常法则,效法天的常明来常行孝道,效法地的常利来行义,以此来顺化天下。因此那些教化不必有待于严肃说教,而自成道理;那些政治不必有待于严酷管理,而自行被治理。
原文
子曰:“夫孝,天之经①也,地之义②也,民之行③也。”
——出自《孝经·三才》
注释
①经:常规,原则,借指永恒不变的规律。
②义:正理,准则。
③行:品行,行为。
译文
孔子说:“孝,就像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是人的最根本的品行。”
26
解读
此章,孔子先批评了当时世俗中对“孝”的误解,然后再指明“孝”的核心是“敬”。只有饮食的奉养,而没有尊敬的“孝”,与对待犬马无异;要在奉养好长辈的基础上,还要尊敬长辈,才能算得上是“孝”。
本章中,子游问孝,孔子也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以“不敬,何以别乎”来反问子游,启发子游反思世俗,反思自己,得出只有在奉养好长辈的基础上,还要尊敬长辈,才能算得上是“孝”的结论。
原文
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②。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③,何以别乎。”
——出自《论语·为政》
注释
①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
②养:赡养、供养。
③敬:尊敬。
译文
子游问怎么做才是尽孝。孔子说:“现在人们认为的孝,就是能赡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仅是供养父母而无敬心,这样供养父母与饲养牲口又有什么区别呢?”
27
解读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文化的优良传统。尊老爱幼不仅仅限于赡养孝敬自己的父母、抚养爱护自己的子女,更是要求人们用一颗博爱的心去善待普天之下所有的老人和孩子。犹如孔子所谓的大同世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让社会上的老人都能颐养天年、安享晚年,让年富力强的壮年人发挥自己的作用,贡献力量,让孩童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让孤寡、残疾之人有所供养,这不正是我们和谐社会的源泉吗?
原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①,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②。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
①第一个“老”,动词,孝敬、尊敬之意。第二、三个“老”,名词,老人、长辈之意。
②第一个“幼”,动词,抚养、爱护之意。第二、三个“幼”,名词,子女、小辈之意。
译文
孝敬自己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孝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子女,推广开也去爱护别人的子女。
28
解读
此诗描写的是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表现的却是诗人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头两句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母亲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吧。其实,母亲的内心何尝不是期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小小的萱草花表达的孝心怎么报答得了呢。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①迟迟归。谁言寸草心②,报得三春晖③!
——出自唐·孟郊《游子吟》
注释
①意恐:担心。
②寸草:萱草。萱草(花)是我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
③三春晖: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时她忙着缝儿子远征的衣服,又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慈母恩惠?
本文来自作者[天辰佑]投稿,不代表蟒龙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nglong.com.cn/mangl/3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蟒龙号的签约作者“天辰佑”!
希望本篇文章《程颐《答杨时论西铭书》原文注释与鉴赏》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蟒龙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答杨时论西铭书 程颐 前所寄史论十篇,其意甚正,才一观,便为人借去,俟更子细看。西铭之论,则未然。横渠立言,诚有过者,乃在《正蒙》。《西铭》之为书,推理以存义,扩前圣所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