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高一语文《滕王阁序》教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高一语文《滕王阁序》教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想当初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我今天为大家带来《滕王阁序》教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具体指导学生预习,做好美读的准备。
骈体文有两大特点:
①全用对偶句,如本文中除去统领字所赖勃、叹词嗟乎呜呼和句末助词云尔,无一不是对偶;②用典多,本文典故有三十多个。这也是教学难点 所在。指导要点如下:
1.辨析上、下联的关系,掌握全联的意思。
本文中,上、下联的关系大致可分四种:
①并言二事,如物华一联,上联说物美,下联说人美。
②合言一事,如家君一联,合起来说自己因省亲而有幸参加这次盛会。
③有主有宾,如望长安一联中,上为主,下为宾;地势极一联中,上为宾,下为主。宾者,只有陪衬、烘托的作用;主,才是作者正意所在。
④重言一事,如时运一联,时运即命途。
2.了解典故的作用,把握作者的本意。
要着重学习事典。事典又称用事,多用于比喻,如用贾谊、梁鸿事,比喻作者被逐出京;用睢园事,比喻文士聚会;用钟期事,比喻作者受知于阎都督。语典可略讲,其作用是形容、借代,如白云遏形容歌声高亢;北辰借代帝所即朝廷。
二、教师领读全文,使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声调美。
骈体文不用韵,但讲究平仄协调。读前可略讲平仄安排的原则:本句平仄相间,上下联平仄相对,而以每拍末字为准。例如: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平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
注:双句对中还有平接平,仄接仄的规定,可以不讲。
应注意的是:①文中有个别句子不合上述规定,谓之不以声害意;②接出惜托等字古音是仄声,读时用轻声最好。
教师领读后,可指定几位同学依次接读全文。
三、熟悉课文大意,初步感知文章的境界美。分两步:
1.导入 文章境界,点出境界之美。
利用本文结尾使学生了解士大夫游宴中必赋诗的风,介绍王勃平时为文习惯(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起身后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再叙王勃作序故事,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①阎都督闻报星分一联后为什么沉吟不言?(警句。视野开阔,气势宏伟,给人以山川秀气与天上星光遥相辉映的想像。注;翼是巨爵座;轸是乌鸦座,分野在楚)
②落霞一联为什么使他发出此真天才之叹?(奇绝。14字写尽赣江的明丽秋色。注:此联要留到最后赏析)
2.运用比较,感知文章的境界美
这一步要着重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有三个环节:
(1)复习旧课。先从游宴诗集的序引出《兰亭集序》,然后概述此文内容(叙游宴、写景、抒情和议论、作序缘由),要求有感情地朗诵有关的语段。
(2)比较本文与《兰亭集序》的异同(内容大体相同而详略不同;本文无议论成分),然后弄清基调,依次朗读以下语段:
①叙宴会〔热烈、欢快〕:台隍枕夷夏之交王将军之武库及爽籁以下三联。
②写景(明朗、开阔):第二段。
③抒怀(郁愤、苍凉):穷睇眄于中天岂效穷途之哭。
④作序缘由(欣慰):最后两段。
注:作者被逐经历可放抒怀一节里作交代。
(3)归纳全篇思路。(可略讲)
四、分段练习朗读,进一步体会本文情辞声韵之美。
用说说读读的'方式进行而以读为主。说,是为了鉴赏,只能是示例性的,要留有余地,重点是前四段,后两段可略说;读,即有感情地朗读,要反复练习。说与读相结合才容易成涌。下面只写出启发和点拨的要点:
第一段:
①以台隍一联为过渡句划层次。
②鉴赏前一层(南昌地形之雄和人物之美),要着重品味带射星驰诸语(可参考杜甫句春星带草堂、孔稚圭句干青云而直上、鲁迅句但奔星劲有声),体会作者居高临下的气概和奇特的想像。
③鉴赏后一层(宴会之初),要先理出叙事顺序(主人及贵宾到场;众宾欢聚;赞众宾中之佼佼者),再品味棨戟遥临(仪从之盛,威严之象)、千里逢迎(众宾纷至沓来之状)诸语;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此时的感情状态(可自由发挥)。
第二段:
①了解披绣闼一联在结构上的作用(推出一层新意,由近及远)并划分层次。
②鉴赏前一层(初来滕王阁),先理出描写顺序(总写秋景;赴宴;登阁;阁外近景),说说对滕王阁的总体印象(背山临水,宏伟壮丽),再品味耸翠(群峰竞秀)、流丹(倒影之美)、无地(悬空之感)诸语,最后了解烘托手法(水中有汀渚,陆上有宫殿)。
③鉴赏后一层(阁上远眺),先理顺序(远处山水、城中江上、雨后),再品味盈视(目不暇接)、骇瞩(怵目惊心)、扑地(参差十万人家)、弥津(多不胜数)诸语。
④雨后一节为最精彩之笔,要留到最后分析。
⑤体会写景的作用(既表现了滕王阁的临观之美,又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第三段:
①体会先写宴会场面的作用(由上文良辰美景而引出赏心乐事,渲染欢乐气氛,以示宴会高潮到来;伏下文兴尽一语,为抒写英雄失路之悲作反衬)。
②体会过渡语段之妙(穷睇眄句引出天高二句;极娱游句引出兴尽二句。由欢转悲)。
③先结合作者身世掌握抒情重点(谁悲失路之人),再分清对偶中的主宾,着重品味望长安天柱高奉宣室三句的内涵(日近而长安远;不得达于帝所;回京遥遥无期),指出这种低回反复写法的好处(可自由发挥)。
点拨;本段抒情基调是抑郁,亦略见苍凉。悲之一。
第四段:
①以所赖为界划层次(知命承上,安贫启下)。
②鉴赏前一层,要引导学生理解:冯、李二事为宾,贾、梁二事为主;要问学生作者是否真的相信命运,共体会屈贾谊一联的内蕴(虽非彰君之过,却也表现了愤激之情)。
③鉴赏后一层,先归纳本层大意(穷困中不变操守;寄希望于将来;决不佯狂避世),而后抓住穷涸辙赊已逝报国穷途诸语,品味作者此时的处境和心境(虽自励,亦难有作为,愤激又深)。
点拨:本段抒情基调是愤激,更见苍凉。悲之二。
第五段:先以无路一联从两个方面概括前两段抒情内容,然后叙今日与宴缘由,称颂主人及众宾;最后一联说志愿作诗,表现了作者的欣慰之情。
第六段:由感慨人生无常说到赋诗作序。
五、赏析雨后景象一节。
分两步:
1.讨论;落霞一联是千古名句,但有人说与共二字多余,此说是否有理?(改后节奏不如原句节奏从容,意境亦不如原句鲜明上联重在写落霞而以孤骛为衬,下联重在写秋水而以长天为衬,一俯一仰,动静交错,相映成趣。)
2.讨论:渔舟一联所写是作者眼前的景象吗?(这是想像之景,彭蠡、衡阳,非目力所能及,正所谓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亦足见作者胸襟之开阔)
兰亭集序好难背啊- -该怎样快点背下来啊?
(下周刚好上这个课,把教案里的内容发点儿给你吧)《兰亭集序》和《桃花园序》同是记叙春日宴饮之乐,同是欣赏客观的自然风光,同是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但由于时代环境及作家个人身份、年龄的差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于51岁,会稽内史任上。这时东晋王朝偏安江左已经36年,在士族制度的统治下,社会矛盾重重,当权者无心北伐,只图奢侈享乐。文人士大夫意志消磨殆尽,多崇尚老庄思想,清谈玄理之风极盛。李白的《桃花园序》大致是开元二十一年33岁时所作。当时他虽然求官未得,暂时隐居于安陆,但身处开元盛世,对国家的兴盛、个人的发展都抱有乐观的期望。]在感情格调上是有所不同的。王羲之感慨的是当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暂短的,必然“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
而李白则有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他认为正因为人生短暂,才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秉烛夜游”。他觉得美景是春天对自己的恩赐,他感到能和兄弟们一同咏歌、高谈、观花、赏月并举杯畅饮,乃是最大的乐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低沉清幽。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高亢明朗,情调自是不同。
先理解文章的意思 然后想象自己就是故事当中的人 想象的越真 越夸张 就会记得越清楚 这是用右脑学习 用这个方法学历史也很有效果
这样你至少就把文章的内容记个差不多了 然后再多看几遍原文 记下容易出错的地方 就哦了
关于“高一语文《滕王阁序》教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山菱]投稿,不代表蟒龙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nglong.com.cn/mangl/36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蟒龙号的签约作者“山菱”!
希望本篇文章《高一语文《滕王阁序》教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蟒龙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高一语文《滕王阁序》教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高一语文《滕王阁序》教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