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厅名)——新石器文化
石器指以岩石为原料制作之工具,为人类最初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初期阶段。毛传(毛亨):“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分别为骨、牙、玉、石的加工方式。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1万年)使用打制石器,是石块打击而成的石核或打下的石片加工成一定形状,新石器时代(1.8万前-4000年前)约使用磨制石器,为石材打成或琢成适当形状,后在砺石上研磨加工而成。
人们选取岩石制作石器,用它作为武器或原始的生产工具,在与大自然进行斗争中改造自己,学会使用原始工具从事劳动,这是人和猿的根本区别所在。生产工具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加速了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程。石器作为生活和劳动工具,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也是祭祀崇拜器物,充当丰富精神生活的艺术品。
陶融天地——陶器
《礼记》“器用陶匏”,器为陶制尊﹑簋﹑俎豆和壶等器皿或合于古制之实用器物。郭沫若《中国史稿》中“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在向自然界斗争中的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陶器出现标志新石器时代的开端。红山文化陶器分泥制红陶、夹砂灰陶、泥制灰陶和泥制黑陶四类,饰细绳纹、刻划纹和附加堆纹,由细绳纹组成的菱形回字纹已初具雷纹特征。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用泥土烧制的陶器,既改变了物体的性质,又塑造出便于使用的形状。它使人们在处理食物时,除了烧烤之外,又增加了蒸煮的方法。
直口短劲圆肩平底带九兽龙纹罐
此罐为泥质灰陶,罐身有龙、蛇、鱼、雀、鹿等装饰纹样,中国古文献记载的黄帝图腾(熊、龙、龟、云、鸟等)一是熊,《史记》说:“黄帝为有熊;二是龙,《史记》说“轩辕,黄龙体”;三是龟,《国语》说“我姬氏出自天鼋”;四是云,红山文化的勾云形玉器造型与云有关;五是鸟,《国语》记载,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有“人面鸟身者”,可能以鸟为图腾。这些图腾均有红山文化玉器与之对应,陶罐红山先祖的生产、生活情况。
物华天宝——红山文化
红山玉人
立体圆雕的裸体妇女像,胸前乳房突起,高颧骨,嘴唇略薄。双腿略分开,呈蹲踞之姿。中国历史上的大部族都是由母系氏族发展来的,但知其母不知其父。对女始祖的崇拜,女阴的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一大特色。
C形玉龙
玉龙黑褐色,龙身大部光素无纹,体蜷曲,呈C字形,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鳞凤鱼龙,谓之四灵。龙为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
敬天格物——齐家文化、良渚文化
齐家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肃省、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台地上,为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年代距今4100-4000年。齐家文化的特点,一是以**陶器最有特色;二是已出现冶铜业,有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三是出现成年男女合葬墓,如秦魏家的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和皇娘娘台的成年一男二女三人合葬墓,表明其时已由走婚(“阿注婚”)、向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过渡;四是出现人殉现象;五是齐家文化特有的玉器,如刀铲钺璧等片状玉形器、圆雕玉人和四面浅浮雕式玉琮、竹节纹琮等。
良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浙江省杭州市余姚区良渚镇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地区,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距今5300-4200年。良渚文化的特点,一是犁耕和耘田器的使用,说明农业已进入精耕细作时代;二是古代稻作农业的诞生;三是以泥质灰胎磨光黑皮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典型器物,尤以玉琮、玉璜最为著名;四是良渚遗址古城的发现,形象展示了古代方国的建制。
良渚文化与齐家文化一南一北,二者所代表的长江流域文明与黄河流域文明互相呼应,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兽面纹玉璧
玉璧直径约35cm,孔径通体墨绿,光滑。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尔雅·释器》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玉璧、玉瑗、玉环3种。
齐家文化玉蛙
《说文·黾部》“蛙,詹诸也。”詹诸即蟾蜍,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月精。蛙在古代似作神灵物,古人对青蛙崇拜因为青蛙多子,乃至与我们人类的繁衍联系起来,岂望人类生生不息,并且作为一种图腾。“娲”与“蛙”同音,蛙图腾是女娲氏族部落标志。
良渚文化玉琮
《白虎通·文质篇》曰“圆中牙身玄外曰琮”。此琮玉料外表经侵蚀呈黄白色, 矮方柱形,内圆外方,四角各有两组兽面纹。孔为对钻而成,孔壁微弧,磋磨光滑。 《周礼》“以黄琮礼地”,玉琮是统治阶级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也是巫师通神的法器。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变体神人纹双耳罐
蛙纹是马家窑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纹饰之一,蛙纹很少有重复的,形态生动。先民对浩大、洪猛的水无法驾驭,但又离不开它,自然而然地对水产生了敬畏、依恋和崇拜。由对水的崇拜,进而对在水中自由出没的鱼、蛙、蜥蜴同样崇拜。
战国笔洗
旧时文人文房用具,用来盛水洗笔。因其雅致精巧、造型装饰各有千秋,深得追求优雅和精致生活情趣文人墨客的喜爱。陈重远的《古玩谈旧闻》中有“翠镯换钧窑笔洗”的故事 ,可见古人对笔洗的厚爱。
吉泥耀彩——汉唐文化
汉出廓璧
壁上镂雕双龙,谷璧上镌刻有成排的密集小乳丁,乳丁如同谷,取其谷可养生之意。因璧是圆的,有和平的含义,所以它还是一种和平的象征。
汉黑陶彩马
汉代以数量不等的马匹充车骑仪卫,以别尊卑之序。《易经》中: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古人认为地上的马是变象之龙,说明马有一定的神秘性。
唐武士头
与镇墓兽一样,武士俑也是古人用于镇慑鬼魅、守护亡魂的镇墓俑类之 一,多成对出土,流行于北魏至初唐时期,唐高宗以后逐渐被天王俑取 代。镇墓兽、武士俑通常摆设于墓室内或甬道内的墓志之后,向门而 列,武士俑通常放置在镇墓兽之后。
慈智为本——宗佛雕塑艺术
唐观音
唐代繁华男女皆格外爱美,且以丰满为美,肯定着现世并崇敬着未来。立姿已不再是 严正的正面像,姿态上常呈s型的曲线,唯真正有着阿娜多姿的倾向。同时,细部线条从 生 涩呆滞到轻柔艳丽,那种飘逸中具有流动感。
贵胄荣华——明清家具
黄花梨官帽扶手椅
《广州志》云:“花榈色紫红,微香,其纹有若鬼面,亦类狸斑,又名和‘花狸’。老者纹拳曲,嫩者纹直,其节花圆晕如钱,大小相错者佳。”
瓷夺珠光——明清瓷器
从瓷土选取、拉坯成形、施釉上彩,至入窑烧成,由平凡到精美的幻化,让艺术发挥与施展。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
至宋代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明代烧制出了著名的珍品“斗彩”、“五彩”,清代创烧了“珐琅彩”“粉彩”清代瓷器集历代烧瓷之大成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达到了中国瓷器烧造的历史高峰。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刻骨铭心——红色文化
此厅展示红色文化包括毛主席脱胎漆器雕像,毛主席徽章,毛主席语录等。
山谷艺术中心
中国书画技艺犹如“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它是无声的诗,无音的歌,历代书法家用中国独有的“写画”的艺术,表现人的最本质的精神世界,表现出对美的追求,体现了数千年以来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山谷艺术中心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融入书画之中,致力于展示最正统的文化技艺,给人以美的享受。山谷之名取自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期在此展出之交流之辈有如黄山谷之艺术成就。
以前琉璃厂当学徒的都干些什么,是不是相当于免费学鉴定
1、 李卓卿先生的“书证材料”
关于“游春图”一事我可以做以下证实
(一) 当时“游春图”所有股东根本没有把此画卖给洋人的企图。
(二) “游春图”没有在玉池山房存放过,一直存放在穆蟠忱家。
(三) 任何一位股东都没有单独处置“游春图”的权力。
(四) 当时卖给张伯驹时,是由马宝山为中间人,我为卖方代表。事先与张伯驹谈妥二十条黄金,二十条黄金也仅合十三条多。张伯驹面对此状,当场答应日后定把金子补齐。于是我才把画交张伯驹拿走。谁知日后他一直拖欠,由马宝山多次出面追讨,据说又分几次给了约有三条黄金的钱,共约十六条多。
李卓卿 1991.2.21
2、《当代》杂志1991年2月刊第185页刊登马霁川长女的信
读了郑理同志的纪实小说《<游春图>传奇》之后,深感有些情节违背了事实真相,有必要给予澄清。
经文中所写《游春图》的股东之一的李卓卿和知情者故宫博物院字画鉴赏高级研究院、世界文化名人王以坤先生证实,该画的所有股东没有任何人有过把画卖给洋人的企图;并证实该画始终存放在收购者穆蟠忱家中,玉池山房经理马霁川只是股东之一,既无存放权又无单独处置权。文中所写马霁川不顾收购者和其他股东的意见,大包大揽,操办一切,与事实相悖。
既然《<游春图>传奇》一文,全部采用真名真姓及原店名,那么就不该随意歪曲人物形象,毁人声誉。特别是对已故的人物,尤应尊重历史,采取负责任的态度。
读者:马淑一
90.11.30
3、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撰稿人石新生先生的文字声明
声明
本人为CCTV-4《国宝档案》栏目撰写的《游春图》4集,其中提到马霁川先生曾把此画卖给洋人的企图,并由马霁川出面卖给张伯驹的情节有误。实际情况是:马霁川家属马淑一提供的资料说明:该画的所有股东没有任何人把画卖给洋人的企图,该画始终存放在收购者穆蟠忱家中,玉池山房经理马霁川只是股东之一,既无存放权又无单独处置权。特此更正。
作者声明:如《游春图》再进行任何形式的影视创作,涉及到上述情节,如由本人撰稿或创作,或取消马霁川的名字,进行纯文学创作,或采用马霁川的名字则按照上述史实进行撰写。特此声明。
作者:石新生
2006年3月28日
4、部分参考文献
(1)《古玩谈旧闻》(北京出版社,1996年10月)陈重远著
(2)《长春救宝记》(《中华遗产》2004年第02期)马国庆著
(3)《与伯驹先生交往三五事》(《传记文学》2007年第8期)王世襄著
(4)《北京城事——老北京装裱已成传说》,北京娱乐信报
(5)见证人王以坤先生1990年9月5日致马淑一女士手书
(6)见证人张鼎臣先生1990年11月22日致马淑一女士手书
至此,有关马霁川先生与《游春图》的一些真实情况说明完毕,事实真相已大白于天下,故去的当事之人九泉之下应可欣慰。在此,霁川先生的后人委托笔者向已故去的李卓卿、马宝山二位老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他们尊重史实、仗义执言、敢于澄清实情的精神表示深深的敬佩。同时也对陈重远先生求真务实、认真负责进行文学创作的铮铮文骨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2008年12月于北京
要是这样就好了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只是一个打杂的而已
所谓学鉴定
师傅并不教你
而是你在长期的交易中自己慢慢体会
能不能学到东西要看个人的悟性
推荐你看一下《五月槐花香》
这个电视剧很好的再现了民国时期琉璃厂的状况及当时琉璃厂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还有就是看一下陈重远先生的琉璃厂系列:《文物话春秋》、《古玩谈旧闻》《古玩史话与鉴赏》《鉴赏述往事》《骨董说奇珍》《收藏讲史话》等
都是不错的书
我对收藏很感兴趣
这些书我都在看
有兴趣的话咱可以建个朋友,探讨探讨
呵呵
本文来自作者[香凡]投稿,不代表蟒龙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nglong.com.cn/mangl/37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蟒龙号的签约作者“香凡”!
希望本篇文章《福建源古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蟒龙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天工开物(厅名)——新石器文化石器指以岩石为原料制作之工具,为人类最初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初期阶段。毛传(毛亨):“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