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冬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天门冬。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能。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病症。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hinensis(Lour.)Merr.的干燥块根。
产地与分布 主产贵州、四川、广西、云南、湖南等省区。此外,广东、河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福建等省亦有分布。
鉴别要点 天门冬的主要特征:块根为长纺锤形,稍弯曲;黄白色至淡棕色,明亮、光滑或具纵皱,偶有残留棕色外皮;质柔软,断面黄白色,角质;气微,味甘微苦。
名典鉴别 1《神农本草经》:「天门冬,味苦平。一名颠勒,生山谷。」2梁?《名医别录》:「天门冬生奉高山谷。二月、三月、七月、八月采根, *** 。」3陶弘景曰:「奉高,泰山下县名也。今处处有之,以高地大根而甘者为好。《桐君药录》云:蔓生,叶有刺,五月花白,十月实黑,根连数十枚。」4唐?苏恭曰:「此有两种:一种苗有刺而涩,一种无刺而滑,皆是门冬。」5宋?苏颂曰:「处处有之。春生籐蔓,大如钗股,高至丈余,叶如茴香,极尖细而疏滑,有逆刺,亦有涩而无刺者,其叶如丝杉而细散。皆名天门冬。夏生细白花,亦有**及紫色者。秋结黑子,在其根枝旁。入伏后无花,暗结子。其根白或黄紫色,大如手指,圆实而长二三寸,大者为胜,一科一二十枚同撮,颇与百部根相类。洛中出者,大叶粗干,殊不相类。岭南者无花,余无他异。」6明?《本草蒙筌》:「天门冬。山谷俱有,夏秋采根。蒸烂去皮心, *** 旋咀旋用。」7李时珍曰:「草之茂者为萝,俗作门。此草蔓茂,而功同麦门冬,故曰天门冬,或曰天棘。」又曰:「生苗时,亦可以沃地栽种。子亦堪种,但晚成。」8清?《本草从新》:「天门冬,取肥大明亮者,去心皮。」
快速鉴别 块根呈长纺锤形,稍弯曲,长5~18cm,直径0.5~2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半透明,略呈绢丝样光泽,光滑或具深浅不等的纵皱纹,偶有残存的灰棕色外皮。质坚硬,断面黄白色,角质样,皮部厚,中柱明显。未全干者质软发粘,折断面有胶质。气微,味甘微苦。
天冬是一种中药材,天冬是百合科中药材,天冬性寒,吃起来有些苦味。现在很多中药材在临床上的用量是非常多的,用途也是非常广泛的,天冬能够很好的治疗阴虚内热之症,天冬也是我们在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常用药材,那么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1、天冬的功效
养阴生津
治疗阴虚发热、肺燥干咳、虚劳咳嗽、津伤口渴有很好的作用。
润肺清心
治疗心烦失眠、咽喉肿痛,内热消渴,有很好的疗效。
润肠通便
天冬对内热引起的大便干结,肠燥便秘能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特别是阴虚引起的效果更加。
抗菌消炎
天冬还有抗菌消炎作用,对气管炎,肺炎,肺结核,肺气肿引起的各种咳嗽痰多,气喘,有很好的治疗作用。金**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深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炭疽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
除燥降火
天冬对阴虚火旺引起的骨蒸潮热,盗汗,失眠多梦,也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①《本经》: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
②《别录》:保定肺气,去寒热,养肌肤,益气力,利小便,冷而能补。
③《药性论》:主肺气咳逆,喘息促急,除热,通肾气,疗肺痿生痈吐脓,治湿疥,止消渴,去热中风。宜久服。
④《千金方》:治虚劳绝伤,老年衰损羸瘦,偏枯不随,风湿不仁,冷痹,心腹积聚,恶疮,痈疽肿癞,亦治阴痿、耳聋、目暗。
⑤《日华子本草》:镇心,润五脏,益皮肤,悦颜色,补五劳七伤,治肺气并嗽,消痰、风痹热毒、游风、烦闷吐血。
⑥王好古:主心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痿苈嗜卧,足下热痛。
⑦《本草蒙筌》:能除热淋,止血溢妄行,润粪燥秘结。
⑧《纲目》:润燥滋阴,清金降火。
⑨《植物名实图考》:拔疔毒。
2、天冬的作用
药理作用:水煎剂、乙醇制剂在肿瘤组织培养液中对人体分离的直肠癌、结肠癌、纤维肉盗的癌细胞有抗癌作用;对白血病患者的细胞的呼吸与脱氢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天冬酰胺经动物实验有镇咳与祛痰作用。
水煎剂对金**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深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炭疽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
抗菌作用:煎剂体外试验对炭疽杆菌、甲型及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类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
杀灭蚊、蝇幼虫的作用:将切碎的根置水中使成0.5-1%浓度,可使其中的孑孓于72~96小时后全部死亡,2~5%浓度时,经3~4天,可使其中的蛆死亡70~100%。
抗肿瘤作用:体外试验(美蓝法及瓦氏呼吸器测定),天门冬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及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患者白细胞的脱氢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患者白细胞的呼吸。印度产同属植物Asparagusracemosus中所含皂甙,对动物子宫有抗催产素的作用。
镇咳去痰作用:经动物试验有镇咳和去痰作用。
3、性味归经
甘、苦、寒。归肺、肾、胃、大肠经。
性味甘苦,寒。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甘,大寒,无毒。
③《滇南本草》:性寒,味甘微苦。
归经入肺、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少阴经。
②《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
本文来自作者[雯雯mm丶]投稿,不代表蟒龙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nglong.com.cn/mangl/54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蟒龙号的签约作者“雯雯mm丶”!
希望本篇文章《-天冬的鉴别方法》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蟒龙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天冬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天门冬。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能。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等病症。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天...